网教网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1

农村教育观念——科教兴农论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17 20: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依靠科技和教育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自身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观念和服务意识。
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以下几大变革:一是农业现代化;二是农村工业化;三是乡村城市化;四是农村服务体系的社会化;五是农民的高素质化。
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幸福、农村的振兴,都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简言之,就是科教兴农。
一,教育与振兴农村实业
农村实业,指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或者更具体地说指的是农业和农村工矿业、建筑业等其他具有实质性的农村经济产业。
1.教育的历史性发展
现代,教育已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已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的在校学生数,并与成人的在职教育和技术教育一起,形成与普通教育系统并行的大职教网络系统。
2.教育会“生产”劳动力
①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具备成为合格的劳动力的素质基础,提高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这是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均收入有较大差别的基本原因。
②教育会“生产”人们从事熟练劳动的能力,使其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
新的一代没有天赋的生产能力,原本只是一种可能的劳动潜力,他们必须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和应用。
职业教育在把一般的劳动后背力量培训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传播和继承现代科学技术的桥梁作用。在一定文化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生产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教育能够“生产”人们在现代生产中的职业变换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需要用可以相互交替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能承担社会一种局部职能的个人,需要培养具有广泛基础知识的通才,以适应职业变换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形式的教育,特别是较系统的教育,包括大量的通用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对多种生产活动都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
④教育能够“生产”人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促进生产力内部结构的优化,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培养管理人才,符合现代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趋势,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一些职业学校采取社会与学校“双向参与”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社会经受实践锻炼,这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起很好的作用。
3.农村学校要关心农村经济建设
①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正处于一个大转轨时期,农村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农村人口多而农业资源短缺,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仍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②农村学校智力相对密集,应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农村学校利用人多面广、智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主动关心农村建设,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将会对我国农村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③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
农村学校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对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④农村学校可以从多方面拓宽学校的社会作用
利用人才密集、文化知识相对集中的相对优势,从多方面挖掘、拓宽并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教育与农村科技进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使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如虎添翼
在现代生产中,劳动者进行劳动,主要依靠度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依靠科学技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也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②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创造了先进的工艺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动力基础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的范围。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动力转换装置也不断发生变革,社会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进能量释放、利用和传递方式的变革。
④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一体化大趋势,改变了管理的面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由分工和协作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集体协同力。现代管理科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又一保证。
2.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有效手段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有效手段;教育是科技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教育——科技——教育——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客观过程的表达式。
①教育会“生产”人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并是科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必要前提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因。
教育会生产科学研究能力,成为培养科研人才、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传播科学知识的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能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为其他人所掌握。
②教育会生产人们从事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实现科学物化的必要条件。
把科学劳动的成果凝结在生产资料或一切产品中去,叫做科学的物化。
为了使科学物化,同科学研究人员一样,一切工程技术人员都必须首先参与科学的再生产,接受教育和训练,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作为从事科学物化的理论武装和实践技能。
③要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依赖于现代教育的。通过教育,科学技术得到继承、积累和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反映出教育的落后。
④学校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既推进科技进步,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校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对原有生产结构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力的物质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
3.农村教育必须介入科技普及、推广
目前,我国农村有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较低,有的甚至还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一种不信任与抵触情绪。
①农业教育和农村教育介入农村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
着重抓好我国现有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并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外、境外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推广应用。
切实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强科技扶贫工作。
②依靠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发展农业生产
只有发展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有希望,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稳定才有可能。
三,教育与农村发展
1.确立正确的农村社会整体发展战略
①农村发展应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协调发展
我们在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时,不能忽视农村社会整体系统的协调发展。
②农村发展应是社会与人的统一协调发展
历史证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会超出人本身的发展水平,而人的发展却往往超越原有的社会条件,创造新的发展水平。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的力量源泉。
③农村发展应是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社会主义方向。
2.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发展服务‘
①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就应该把农村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各项建设服务,着重培养当地所需的初、中级人才的轨道上来。
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中心是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并不排斥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总体上来说主要还是在当地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
②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是检验农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要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到为当地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首要的问题应当是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包括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要把为农村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农村建设服务做出实效,作为检验农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3.农村学校要加强升学指导
①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
县以下的教育主要是中等以下的教育,这些人中绝大多数要回乡或留在县镇就业。县以下的教育主要应该为本地区培养人才。
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乐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大量学生厌学弃学,辍学回家。
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并不排斥升学,不排斥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应该使升学者和多次分流经由职业和专业教育者,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②按适当的比例升学,加强指导,也有利于当地建设
农村贫困地区还应充分利用定向培养的政策,切实培养当地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使贫苦地区有基本的自我发展的条件。
四、农科教结合实施科教兴农
农科教统筹结合是指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以振兴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与劳动者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形成科教兴农强大合力的统筹管理体制与结合模式。
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要靠劳动者对科技的吸纳与应用,而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靠教育。
2.推进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社会工程
农科教统筹结合,有部门的、事业发展的和内部要素的统筹结合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需统领全局并具体实现有机结合。
农科教三者在统筹结合中具有不同的直接作用,农是目的,科是动力,教是手段。
农科教三者的共同目标是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农科教等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综合利用。
3.农科教结合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正试图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结合起来,兼顾效率和公平,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5-4-3 12: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